Hey Maet 退场后,资本还在另眼相看植物基吗?

11-29-2022 Kiki Chou

在市场沉浮近20个月后,Hey Maet 并未如创始团队所愿——成为“本土植物肉第一品牌”。

作为曾经的本土创业明星,Hey Maet 的标签光环四溢:坊间传说具有食品行业家族背景的创始人、来自硅谷的技术教授和院士、多项独立撰写的行业专利技术,投资方是全球最大的豌豆蛋白企业双塔食品、和投资过北美一线植物肉的 UpHonest Capital,位列品牌首席科学家的是亚洲大豆研究领域泰斗、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中国植物肉国家标准主要撰写人江连洲。无论技术背景,还是资方实力,Hey Maet 怎么看都没有短板。

2020年8月和12月,品牌依次拿到天使轮和千万级 pre-A 轮融资。2021年6月,创始人洪小齐在接受蓝鲸财经采访时表示正在筹备新一轮融资,用于建设年产能6万吨的自有工厂。然而,这一新的融资消息并没有等到问世的那一天。

2022年3月,投资圈内部开始传言,爆火的植物基品牌 Hey Maet “已经没了”。TMRW 调研发现,早在2021年12月7日,Hey Maet 便已经显示“备案清算”,注销原因为“决议解散”。

透过一个曾经炙手可热的新消费品牌发展史,本期气候商业尝试从业内人和投资方角度回溯 Hey Maet 之路。以它的研究为入口,我们思考,“创业未半”的新品牌们的离场,是否是植物基在国内更大面积“水土不服”的一场预告,曾经兴致勃勃的资本方,是否还在继续看好并持续加注?

资本宠儿的暗淡落幕

说植物肉的火热本身是资本做的一场局,认同的人可能不在少数。

早在 2019 年 5 月,人造肉第一股 Beyond Meat 在纽交所上市,当日股价暴涨 163%,创造了 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 IPO 最大涨幅的股票。双塔食品凭借 Beyond Meat 供应商的身份,股价累计涨幅一度超过 150%。

资本和创业者纷纷嗅到好苗头,Hey Maet 的创始人洪小齐也不例外。在国外生活多年并坚持了11年吃素,她预测国外植物肉产业的崛起也会是国内的未来。

2020 年 4 月,Beyond Meat 宣布进军中国。在与国内传播 agency 的电话会议中,对方言语间对中国市场寄予厚望,认为基数广大的消费者定可以让 Beyond Meat 在这里获得巨大的商业成功。同月,Hey Maet 也应声成立。

Hey Maet 中式植物肉菜单 图源:Hey Maet

投资圈常说2020年是植物基元年。据行研报告 CBNData 的数据显示,19年12月-20年12月期间,国内针对植物肉的投融资多达26例,同比增长500%,约占整个食品及保健品赛道的10%。某头部投资机构的内部 FA 告诉 TMRW,“有了 Beyond Meat 的例子,谁都想在植物基的风口里分一杯羹,都想搞几个新品牌出来蹭蹭发展势头。”

在硅谷加速器 OnePiece Work 成立两个月后,Hey Maet 便拿到了 UpHonest Capital 的第一笔投资,洪小齐在媒体采访中表示,融资之所以这么快,投资人看中的是团队的实力。创始于美国,项目不仅得到伯克利大学科学院、威斯康辛大学、麻省理工等常青藤院校植物肉研发专家的技术支持,履历表中的创始团队和高管也均是连续创业者、以及来自太太乐、大成食品、京东和中国农业发展集团的管理层。

2020 年下半年,拿到后续融资的 Hey Maet 忙于推出新产品。悉数上线的新产品包括植物牛肉汉堡饼、牛肉丸、猪肉泥、香肠、小酥肉、猪肉松以及鸡肉类的鸡块、鸡柳等,以及第二代植物肉产品:火锅牛肉丸、小酥肉、小笼包和多种口味的植物基水饺。

随着不断增加的销售渠道和品牌动作,Hey Maet 迅速进入到一线消费者的视野,出现在比如七爸清汤腩等数家网红餐厅的菜单,以及和包括百草味、迷笛音乐节、trash running 以及蔚来汽车等众多品牌联名的快闪和试吃。

时间跨过2021年,细心的用户发现 Hey Maet 频繁的联名和试吃逐渐消迹。截至 Hey Maet 微信断更的2021年8月,仍可见的联名活动仅有2月和偶素蔬食餐厅的合作手工黄金丸,与8月和植物料理休闲餐厅 TYV 的合作特别菜“烧又串”。

其中原因,在 2021 年的新闻稿中可以窥见一斑——Hey Maet 开始把更多重心转移至面向 C 端的子品牌“闪闪力量”,主打方便速食热狗。洪小齐在 2021 年 6 月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这是战略性调整,为了避开在餐饮 B 端渠道中和大量知名品牌植物肉产品(如嘉吉、雀巢、联合利华)的竞争,“初创公司与大型餐饮品牌合作的难度还是太大。”

闪闪力量上线后的表现似乎不错,据官方披露,上市一个月,获得天猫 5 月植物肉零食类目第一,单月累计卖出超过 2 万盒产品。洪小齐在多次公开站台时表示2021 年将规划上市10多款新产品。然而,时间仅过去几个月,当用户在淘宝搜索闪闪力量时,已只能在食品经销商店铺内找到零星库存,原先计划的新产品们似乎从未问世。

Hey Maet 和子品牌这次看似成功的转型,为何最后还是高开低走?投资过数家国内植物基品牌的投资人认为一方面植物基领域的研发投入过高,至少占到全部运营资金的 30-40%,另一方面销量成绩不见好转,投资方逐渐失去了信心。

辉煌时期的资本加注是有价格的,根据估值调整协议,品牌若达不到预期的销量和收益,后续融资中断甚至成为资本弃子也不无罕见。Hey Maet 作为从硅谷“回国”的明星项目从一开始的备受关注,到受资本方的轮番青睐,最终在“自救”的转型中没有躲过落幕的结局。

消费还没热起来,资本是否已经先冷?

纵观整个植物基市场,新消费品牌的发展现状恐怕很难被称之为好。

以 8 个月融资三轮、单轮最高金额上亿纪录的星期零为例,目前淘宝店中,植物黑椒牛肉片月销 20,轻食植物蒸饺月销量为 3,月销量最高的产品是植物蛋白棒(600+),但主打场景是健身健康零食,并非餐饮。

在C端,星期零切入以尝鲜消费为主的零食场景,降低了消费者第一次下单植物基的决策成本,进而带动了部分新购。然而,办公室小零食虽好,但这与资本原先构想让植物肉替代传统肉占领更大规模的餐饮市场的愿景相比,相差甚远。

在B端,与文和友、喜茶、瑞幸等头部餐饮品牌疯狂联名的星期零,虽在短期获得了不错的品牌能见度,但只在菜单上暂存一段时间的快闪限定最终都并能成功常驻这些餐饮连锁,这也为转化长尾销量的蓄力大打折扣。

对此,市场咨询专家CK商业逻辑研究认为对于植物基,特别是植物肉这一领域在中国市场是否可行表示怀疑,“至少需要一个很长的市场教育和说服周期。”

波士顿咨询7月发布报告《替代性蛋白行业尚未开发的气候机会》(The Untapped Climate Opportunity in Alternative Proteins):与包括钢铁、建筑、交通在内的其他高碳排放行业转型相比,植物基蛋白仍然是减碳影响效益最高的转型手段 图源:波士顿咨询

全球最大 VC 之一的投资经理 Jensen 也有同样的质疑。早在2019年初,也就是国内市场刚被 Beyond Meat 引发第一个投资热潮时,该 VC 就开始着手接触早期项目。“把当时市面上的新消费植物肉都基本见了一圈”后,他没有在热潮中出手。其同事所在的团队则选投了一家澳大利亚的植物肉公司。

Jensen 在接受采访时对 TMRW 表示,没有看到消费端的直观希望,是当时没投的主要原因,“之前(19、20年)市面上,国内并没有非常突出的产品,各家(植物肉)也没有本质差异,大多数入场的还是传统的大食品公司。”

资本和品牌急于将植物肉推向市场,而产品端又没有“惊艳”成品出现时,第一波尝鲜消费者的反应势必就不会好。一方面是还没有哪一家品牌可以持续稳定地做出好吃的产品,另一方面,目前技术水平生产的植物肉价格对比真肉,太贵,不符合目前国内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

Jensen 认为细胞肉也许是植物肉中口感更好的选择,尽管市场对于细胞肉法律监管的担忧普遍存在,但他表示看好国内最早开始做细胞培养肉研发的公司周子未来。

在供给和需求并未完全匹配时,植物肉面临的就是资本和消费的冰火两重天局面。Jensen 解释道,单论蛋白的供应,国内的确存在很大的缺口。根据《2021中国植物肉行业洞察白皮书》的数据显示,作为高效的蛋白来源,植物肉可以填补肉食缺口,未来至少占据肉类市场的10%(超过三万亿)。这些巨大的市场缺口,是投资方们不遗余力拾柴于植物肉赛道的第一推动力。

相比 Jensen 所在机构,专注“吃喝”的麦星资本则垂直许多。由于关注到国内市场在吃喝场景消费绝对支出的持续提升,因而认可食品领域始终存在确定的投资机会。

麦星资本重点关注生鲜、优质蛋白、方便速食和调理食品,投资了简爱酸奶、乐纯、拉面说、鲜丰水果、老乡鸡和茶饮新品牌 Tea’stone 等品牌。尽管食品领域的布局丰富,麦星在植物基领域也始终没有出手。

一位在职投资经理说道,“我觉得,国内的植物肉市场还没有准备好,只有当技术、口味和价格有绝对优势的时候,消费者才会不买真肉而去买植物肉。” 

影响力投资机构力矩资本是圈内有名的植物基 VC,作为一支北美家族基金的影响力分支,力矩资本合伙人曾作为早期投资者,参与过 Beyond Meat、Upside Foods (Memphis Meats)、Turtletree Labs 等60几家全球领先新蛋白公司的早期投资。

2020年进入中国以来,力矩资本陆续孵化并投资了10多家植物蛋白、生物发酵和细胞培养新蛋白的初创公司,包括国内首家采用湿法拉丝蛋白的植物家 HEROTEIN、首个采用花生蛋白的 Haofood、首家采用细胞培养海鲜的 Avant Meats、细胞培养肉 CellX 和首家采用菌丝发酵海鲜的新奇点 New Singularity 等。

Avant Meats 细胞培植鱼柳,主打香港和亚洲市场,目前尚未实现量产 图源:Avant Meats

在接受 TMRW 采访时,力矩资本中国办公室负责人 Lily Chen 表示,与新消费和 TMT 投资方不同的是,自己的投资团队并不看中短期的变现,中国市场需要有耐心,需要长期主义。

如果为了短期效益偏重市场和营销,而不是在产品研发足够强有力到推出真正有消费和买单的产品,那么下架就是必然结局。虽然大多数植物肉品牌会宣传自身的技术实力和供应链资源,但是技术能力不等于研发好产品的能力,也不等于可以顺利实现商业化的能力。

宏观来看,力矩资本的信心不仅源于传统畜牧养殖业无法满足未来全部的肉食需求,还有国家宏观层面的政策导向与支持:2021 年 12 月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中,提到人造蛋白、细胞培养肉、合成蛋奶油等新蛋白类别,并将该类别列为国家下一个五年积极参与的领域。

植物肉的未来在哪?Jensen 和 Lily 都提到细胞肉。其优势在于和真肉并无区别,理论上不需要对消费者进行市场教育。然而这一品类还在萌芽期,不仅技术复杂壁垒高,而且价格比植物肉更贵(将近300元/克)。

在实践中,企业面临的问题除了市场监管层面尚未明确许可之外,部分消费者也难以接受细胞肉的生产方式,购买过植物肉丸的上海消费者 Yoyo 吐槽道,“细胞培养肉,吃起来会不会和吃一块肉瘤类似呢?”

截至发稿前,洪小齐对 TMRW 的采访邀约未作出回应。大洋彼岸的“起源者”们也纷纷身陷入各自的困难。

Beyond Meat 继10月的高管离职潮后,近日又宣布了约200人的裁员计划。自上市以来,品牌就一直没能解决持续的财务亏损,最新市值又蒸发超过 90%。

回望2019年刚进入中国市场,管理层曾表示品牌将在2024年实现降价,但如今,需要更多技术投入率先实现量产的植物肉故事,在一些资本方那里已经不再那么动人。

对于整体市场而言,解决产能增效,扩大植物肉产品的性价竞争力需要等待产业链体系的成熟。想想本土市场有什么独特优势?中国本身即是大豆生产大国,又是肉食消费大国,无论在生产供给还是消费市场侧,人口、土地和农业等均是该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新品牌们是否能将艰难的造市之路走下去,也许投资方们也在打问号。可以肯定的是,改变资本难以摆脱的固有心态,付诸更多耐心,而非在一波又一波的投资热潮中,创造一个又一个仅是昙花一现的“奇迹”,是资本需要修的功夫课。

T

Previous
Previous

蜜蜂的未来,得靠无蜜蜂的蜂蜜?

Next
Next

为环境打官司,中国环保NGO们走过的公益十年